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本期专稿

  • GenAI模型与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对齐:如何评测?如何提升?

    喻梅;戎璐;

    GenAI模型能否与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对齐,是决定其能否在教育领域有效落地的关键因素,而这主要涉及“如何测评”“如何提升”两个问题。围绕“如何评测”的问题,文章首先构建了价值观对齐评测框架。之后,文章以210道试题为评测样本,对8个前沿的国内外GenAI模型在三大题型(即客观题、主观题和情景题)、四大维度(即目标导向、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根基)上与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对齐能力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表明,GenAI模型在客观题上的表现较好,主观题一般,情景题欠佳,体现了其在处理复杂价值判断或情景认知任务方面的能力不足;国内GenAI模型在价值取向、价值根基维度上的表现都较好,反映了本土化训练颇具成效;GenAI模型与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对齐能力未达到理想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文章围绕“如何提升”的问题,针对GenAI模型与中国教育价值观对齐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以促进GenAI模型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本土化应用,推动中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025年05期 v.35;No.289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本期专栏

  •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如何?——基于33项实验或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王梦倩;王帆;李敬昭;史怡然;

    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尚不明确。对此,文章经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筛选,对33项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包括纳入样本文献的合并效应值计算及异质性检验、组间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赋能效果;细分来看,人工智能对教师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专业发展分别具有高等程度、中等偏上程度的赋能效果,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类型、教学情境、任教学科、任教学段、实验周期对赋能效果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提升提出建议,以促进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

    2025年05期 v.35;No.289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智能时代的在线教师数据素养形成与发展模型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岳敏;刘世民;何婧;乔燕;王新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印发,对教育工作者的数据素养提出了要求,使教师数据素养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内在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尚不明确。为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教师数据素养模型的相关研究,明确了教师数据素养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依据素养形成与表现模型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构建了在线教师数据素养形成与发展模型的雏形。之后,文章基于1594名在线教师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的雏形进行了修订与优化,并结合事物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规律,将模型雏形修订为在线教师数据素养形成与发展冰山立体模型,即以教师数据决策与管理为目标,以数据意识为核心,以数据决策与管理、数据知识、数据使用能力三者循环往复且相互作用的三角结构为基础,螺旋上升式地形成并增强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道德。该模型揭示了在线教师数据素养的动态形成机理与发展规律,可为智能时代在线教师数据素养的评价、培育等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5;No.289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何以拥抱: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研究

    费建翔;刘丙利;党同桐;

    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是技术融入教学的首道门槛,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发展。现有研究多从技术理性的单一视角探究,而个体决策受理性与感性共同影响,故亟待从理性决策与情感抉择的双重视角对采纳意愿进行探究。基于此,文章依据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和情感依恋理论,构建了兼具理性与情感的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通过对256份高校教师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审视了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黑箱”机理。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安全性、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情感依恋的显著影响,其中受情感依恋的单因素影响更大;行为态度在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各要素影响采纳意愿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情感依恋在感知安全性与采纳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据此,文章针对高校教师教学提出建议,以期提升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助力教师教学发展。

    2025年05期 v.35;No.289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教师对XR技术的教学采纳行为意愿研究——基于S省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实证调查

    葛文双;严晶鑫;

    教师如何将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有效融合应用于课程教学,成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此,文章依托技术接受模型,设计了XR-TAM模型和教师对XR(Extended Reality)技术的教学采纳行为意愿量表,通过在S省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对量表的试测、正式施测和对培训效果的研究分析,发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可预测性,适于应用推广;任务技术适配、感知有用性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教师对XR技术教学采纳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重视;关注对教师培训内容的进阶性设计、关注对培训效果的迭代性研究、厘清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实践场域下的系统性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参与培训后对新技术的教学采纳与迁移应用。文章通过实证研究,从技术有效迁移应用的视角提供了教师层面的测评工具,为开展新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类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应用案例。

    2025年05期 v.35;No.289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教学研究

  •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CST2差异化评课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廖剑;胡玉立;张茜;陈笑浪;刘革平;

    近年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音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进行自动化评课成为研究热点,然而深度学习技术支持的自动化评课系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标准固定、灵活性不足、适切反馈缺乏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环境,其评价结果也难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具体详细的指导。为此,文章结合大模型技术的语义理解与动态生成优势,提炼了包含文化背景、课型、学科、学段、教学主题、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六个核心要素的CST2差异化评课模型。以此模型为指导,文章设计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CST2差异化智能评课系统技术框架。依托此技术框架,文章研发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CST2差异化智能评课系统。该系统能设置包含CST2差异化信息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细则,并融合课堂音视频中的教学文本、教师图像等多模态数据,生成更具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之后,文章在S小学开展该系统的先导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更符合具体教学情境与教师差异化发展目标的评价。文章对多模态大模型如何赋能差异化智能评课进行了理论模型建构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创发展。

    2025年05期 v.35;No.289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眼动行为能表征科学知识建构吗?——基于论证视角的多维数据分析

    张琪;黄志南;蒲圻彬;

    通过细粒度数据探索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是教育学科亟待突破的课题。对此,文章构建了知识建构编码体系,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科学学习过程中眼动指标与知识建构的关系,并对关键注视点进行多维数据(包括注视时间、注视频次、皮肤电唤醒水平和眼动热图)分析。研究发现,眼动行为与知识建构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平均注视时间正向预测知识建构水平,其中第2个、第3个、第7个注视点的持续时间最具预测效能,且对应更高的唤醒水平。文章的研究验证了眼动行为表征知识建构的可行性,揭示了多媒体材料“关键区域”的价值,为信息设计与自适应系统开发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5期 v.35;No.289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深度混合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石映辉;陈玲;陈宏雪;韦怡彤;

    深度混合学习(Deep Blended Learning,DBL)能够实现知识迁移与高阶能力培养的深度学习目标,而智慧教室为DBL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探索智慧教室环境下DBL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DBL的研究现状,构建了DBL的能力框架与影响因素研究框架;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的DBL现状,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了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DBL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之后对影响因素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学生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DBL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平均值且学习满意度较高,而不同性别学生的DBL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知的教师支持、连接的课堂氛围,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支持服务与评价反馈等因素均会对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的DBL产生显著影响,且其中部分因素能够通过中介变量对DBL产生间接影响。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DBL成效的策略,以期为智慧教室环境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05期 v.35;No.289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如何进行AI伦理通识课的教学设计?——以“深度伪造”一节为例

    田凤娟;邹欢秀;程显英;江苑民;

    AI伦理通识教育应时而生,但AI伦理通识课存在教学过程随意、教学效果欠佳、师资匮乏等问题。对此,文章以建构主义理论群和通识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基于云平台+BOPPPS模型的AI伦理通识课教学设计,并以“深度伪造”一节为例在高校开展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完全实施该教学设计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参与式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伦理推理能力的关键因素;AI伦理态度受已有经验和价值观的影响,需通过教学设计持续校准。基于此,文章从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打造深度参与式学习生态、实现价值观的螺旋校准、推动教师胜任力的整体跃迁等方面提出优化AI伦理通识课教学设计的建议,以期为各学科教师参与AI伦理通识教育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5;No.289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在线教育

  • 知识耦合视角下在线问答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知识共享行为仿真实验

    陶金虎;董伟;

    明晰在线问答学习社区知识共享演化博弈的作用机制,可以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问题解决。基于此,文章首先从知识耦合的视角,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了在线问答学习社区知识共享演化博弈模型。之后,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进行知识共享行为仿真实验,并使用Matlab编写模型代码进行仿真分析,解析了社区成员行为特征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文章发现,能力水平齐平的协同效应与能力水平差异的互补效应并存推动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意愿、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创造等主动性能力显著影响积极共享行为,知识群化阶段是提升知识共享概率的关键环节。最后,文章基于研究结论,针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以促进在线问答学习社区成员积极共享知识。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知识共享的内在特征与规律,并可为相关学习平台优化功能设计和知识管理策略、提升成员体验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35;No.289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教育虚拟数字人视线交互特征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

    张婷;赖建都;管幸生;

    教育虚拟数字人是数智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媒介,可为学习者提供全新的人智交互学习体验。视线作为用户与教育虚拟数字人互动时的非语言沟通线索,其交互特征会对用户使用意愿产生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采用半结构化一对一访谈方法,通过三级编码,提取了教育虚拟数字人的视线交互特征,包括视线一致性、视线自然度和视线反馈。之后,文章依托技术接受模型和准社会互动理论,构建了教育虚拟数字人视线交互特征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假设模型。最后,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检验,验证了假设模型的有效性。文章发现,用户技术接受因素(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用户体验因素(即准社会互动)均正向影响使用意愿,其中准社会互动的影响最大;感知易用性是影响使用意愿的核心中介变量;教育虚拟数字人视线交互特征中的视线反馈是使用愿意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视线自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的研究可为优化教育虚拟数字人相关教学产品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并有助于推动虚拟数字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5年05期 v.35;No.289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创新应用

  • 智能体赋能高等教育变革:基于DeepSeek-R1的范式重构与“浙大先生”实践探索

    陈默;杨玉辉;杨清元;陈娟娟;陈文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DeepSeek-R1为代表的推理模型为高等教育变革注入了新动力。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梳理了从单一智能体到多智能体协同的技术演进历程,并分析了智能体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的可能场景与潜在优势,发现多智能体协同通过技术整合与策略优化,能够有效弥补单一智能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场景时的局限性,实现教育场景中的复杂任务处理。之后,文章以“浙大先生”智能体平台为例,开展了多智能体协同的高等教育实践,并阐释了其在教育、科研、治理等场景进行的实践创新。最后,文章围绕“如何利用多智能体系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智能体赋能高等教育变革提供参考,并推动新质人才培养,助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35;No.289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2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学术科研场景下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影响因素

    赵福君;代洋磊;

    研究生是学术科研的新生力量,探究学术科研场景下研究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对于塑造未来的学术科研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框架,结合信息生态理论,首先构建了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之后,文章结合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个人创新、信息质量、相对优势、社群影响均对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个人创新、信息质量、相对优势均对研究生的GenAI感知有用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个人创新、信息质量、相对优势、社群影响均对研究生的GenAI感知易用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文章针对如何增强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提出建议,以期有力推动GenAI与学术科研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效能。

    2025年05期 v.35;No.289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培养共情能力的VR教育资源设计与评价

    蒋希娜;纪文岩;李圣田;杨玉芹;周雯;

    共情是理解与感受他人情感的重要能力,对个人社会化和教育实践具有深远影响。虽然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的沉浸感和互动特性为共情培养提供了独特的技术支持,但当前仍然缺乏针对VR设计的系统化研究,尤其是缺乏清晰的设计原则和框架来指导如何创建用于共情训练的虚拟环境。为此,文章从教育需求出发,构建了虚拟现实共情框架,并以“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体验”为主题,自主开发VR干预作品《突触再生》,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虚拟现实共情框架的设计原则和有效性,发现该框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共情能力。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VR共情教育资源开发者提供从设计到验证的实践指导,并为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创新方法。

    2025年05期 v.35;No.289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