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本期专稿

  • 从Deep-Learning到DeepSeek:人工智能赋能大学功能范式重构的挑战、转型与新生态

    杨满福;桑新民;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为代表的AI核心技术的快速进步,带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而继ChatGPT大语言模型大获成功之后,DeepSeek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全球AI竞争版图,并加速推动了AI深度赋能各领域各行业的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解构传统大学的职能边界。为此,文章以“技术挑战-功能转型-生态重塑”为分析框架,揭示了AI作为颠覆性技术对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功能的系统性影响。研究发现,AI不仅改变了大学各功能的实现方式,更是触发了大学存在形态的深层次变革。大学作为“才智之都”,要沿着“智慧创生”而非“智能替代”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重构大学新生态。

    2025年04期 v.35;No.288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教育数字化

  • 基于AI的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画像:理论设计、框架构建与实践应用

    刘邦奇;尹欢欢;余浩然;杨桂英;高晨馨;

    作为教师数字素养的统领性要素,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提升已成为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推动教师应对新技术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撬动点。为此,文章首先通过政策文本、学术文献以及实践需求访谈,系统梳理了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画像的总体架构模型,为画像设计提供依据;然后,文章构建了基于AI的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画像框架,并从画像目标确立、数据采集与汇聚、数据预处理、数据建模分析、画像标签数据集生成、画像可视化呈现、画像结果应用7个环节展开全面分析;最后,文章以合肥四中为试点校,详细阐述了该校教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画像结果与应用情况,以期为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5;No.288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易“浮”成“嵌”:GenAI赋能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技术困境与纾解方略

    管佳;孔新宇;徐国兴;姜浩哲;

    强化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议题,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赋能思路,但当前GenAI赋能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实践缺位、应用错位、工具越位等技术困境,两者的深层次融合方式亟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文章基于嵌入理论,构建了GenAI赋能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常见的三类“技术脱嵌”困境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纾解方略,以期为有效发挥GenAI赋能作用切实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效果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35;No.288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研究

    董黎明;焦宝聪;张清利;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持续推进,以及数字技术与中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融合的不断深入,通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已经较难全面反映数字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学科特点和具体应用特征。为此,文章首先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进行理论探索,然后以数字技术有效促进数学教师写、画、测、算、演、编、推和变八个方面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构建了由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资源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共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文章应用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评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效度。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数字技术与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35;No.288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嵌入式”教育数据服务生态构建:观念、路径与保障

    陈思睿;余胜泉;

    数据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对于赋能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而当前区域和学校的教育数据尚未发挥理想的作用,主要问题在于数据并未以服务的形式主动嵌入复杂多样的教育业务中以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解决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嵌入式”的教育数据服务生态,并从三个层面论述其构建过程:一是实现以应用为导向的数据观念转变,从新观念出发把握数据服务与教育治理的关系;二是设计“嵌入式”教育数据服务生态的技术路径,通过“嵌入式”的数据服务渗透并改造原有业务,实现“数据找人”的应用情景转化;三是建立“嵌入式”教育数据服务生态的运行保障,确保数据服务生态的稳定运行和对区域教育治理的持续赋能。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区域和学校构建数据赋能的教育服务生态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35;No.288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智能教育

  • 从支持工具到学习主体:“GenAI-学习者”协作学习系统的模型构建与促进策略

    刘永贵;眭雨婷;

    GenAI正重塑技术与学习者的关系,从支持工具进化为学习主体,与学习者共同建构知识,并赋能各自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依托协作学习理论,构建了“学习者-GenAI-集体知识”三元协作学习系统模型,分析了要素特点。之后,文章剖析了“学习者-GenAI-集体知识”三元协作学习系统模型的运行机制,包括协作知识建构中学习者的发展机制、协作知识建构中GenAI的发展机制、学习者与GenAI协作建构集体知识的机制,以实现学习者的认知跃迁、GenAI的能力增强和集体知识的进化。最后,文章依托“学习者-GenAI-集体知识”三元协作学习系统模型及其运行机制,从GenAI个性化育人能力提升、学习者GenAI素养与批判意识培养、基于协作学习活动的人机共生关系形成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习者与GenAI有效协作学习的策略。文章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GenAI赋能学习者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对于推动智能时代我国教育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35;No.288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活动理论视域下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探索

    刘丽;马潇;王永超;马池珠;

    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既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省思、是“新师范”教育建设的时代诉求,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体现。文章聚焦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首先依托活动理论,从内涵结构、契合性、理论模型三个方面,进行了活动理论视域下师范生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研究。之后,文章采用探索性案例与描述性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72名顶岗实习师范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跟踪调研,并从中选择3名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典型案例分析,验证了活动理论视域下师范生实践智慧生成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得出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是活动理论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文章从生成过程和生成阶段的角度阐述了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机制并提出实现路径。文章发现,活动理论视域下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是一个“理解→实践→反思”交互循环的过程,呈现出“萌芽→生长→形成”的阶段性。文章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智慧成长和专业发展,并为创新师范生的培养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4期 v.35;No.288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在线教育

  • 培养学生在线学习数字礼仪:现实困境、研究进展与实践框架

    杨现民;张宇驰;赵路瑶;

    当前,在线学习已成为全球普遍的学习形式。尽管礼仪教育早已成为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对在线学习中数字礼仪的界定、困境、影响因素与教育策略的研究尚不清晰,不利于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也不利于教育系统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动。文章探讨了在线学习数字礼仪的内涵及其存在的现实困境,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构建了包括三层培养目标、三项基本原则、三个实施层次、四个干预维度以及四大核心场景在内的在线学习数字礼仪培养实践框架,以期为国内学生在线学习数字礼仪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2025年04期 v.35;No.288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时代如何有效设计社群化学习——基于三类典型案例的分析

    王志军;吴芝健;周萍;虞昕培;任臻;

    数字时代社群化学习既是日益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数字化深度推进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联通主义交互与认知参与(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CIE)模型,结合学习者在线学习成熟度,将社群化学习分为三类,即互动创生型、合作共研型、知识获取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法,文章从学习目标、学习者类型、教师角色、知识类型、社群作用、社群规模、社群结构、技术与工具、联通层次等九个维度,系统剖析了三类社群化学习的特征与设计重点。文章发现,互动创生型社群以“做强网络”为核心,注重主题挖掘、活动设计、学习策展和氛围营造;合作共研型社群以“做精活动”为核心,注重主题确立、情境创设、参与式活动和引导激励机制设计;知识获取型社群以“做专内容”为核心,注重权威平台建设、师资筛选、资源设计和体系建设。文章丰富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场景,为实践者提供了具体设计框架和实施策略,有助于数字化教育机构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社群化学习潜力,优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效果。

    2025年04期 v.35;No.288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学习科学

  • 基于德尔菲法的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框架构建研究

    刘誉;张鹏;尚俊杰;

    当前,学习科学正成为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关键,教师学习科学素养对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亟需统一的概念界定和稳定的共识框架。为此,文章在国内外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框架,并开展了三轮德尔菲法调查征询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文章对框架维度进行了增补、删减和调整,最终得到的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框架包括4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5个三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学习科学意识、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自我应用与发展。经验证,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框架各维度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以应用到未来的教师培养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和评价指标建设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科学领域的参考框架。

    2025年04期 v.35;No.288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智能体支持的人机协同学习心理障碍研究——基于一项英语口语交流实验的多模态数据对比分析

    曹晓明;叶小露;罗九同;郑琳怡;何涛;

    随着智能体支持的学科教学实践不断深入,人机协同学习或将成为智能时代学习的新常态。当前,对学习者在人机协同学习场景中的心理障碍影响机制研究存在不足,制约了教育智能体的情感化设计与优化。为此,文章设计了与学科智能体对话、与通用智能体对话、与真人对话三种对话场景,通过英语口语交流实验采集脑电数据、量表数据和访谈数据,通过以上多模态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对话场景对学习者英语口语交流心理障碍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真人对话与人机对话场景下的口语交流心理障碍存在差异,且学科智能体和通用智能体缓解口语交流心理障碍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人机协同对话模式在缓解口语交流心理障碍中的独特优势,还为构建基于学科智能体的适应性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4期 v.35;No.288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个性化学习调节学业情绪的实证研究——以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为例

    刘相聪;董玉琦;陈兴冶;裴源清;高子男;

    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习者发展的重要非认知因素,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个性化学习能否有效促进学习与学业情绪密切相关,但研究者对此探讨不足。基于此,文章聚焦于探讨个性化学习调节学业情绪的效果与机理,首先在学习技术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确定了包含效价、唤醒度、发生频率的学业情绪测量指标;之后以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为例开展对比实验,分析了学业情绪、学习成绩和学业情绪的中介效应。文章发现:参与个性化学习的学生以积极低唤醒情绪为主导,且学业情绪指标变化和调节效果明显;个性化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学业情绪(主要是减少消极情绪)在个性化学习与学习成绩提升之间起中介作用。文章的研究为学业情绪的有效课堂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并为“个性化学习如何有效提升学习成绩”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4期 v.35;No.288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创新应用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

    董同强;陈荣龙;徐振国;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面临用户需求差异化显著与服务供给精准化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探究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突破平台服务优化瓶颈的重要命题。对此,文章首先依托感知价值理论、满意度理论和信息系统成功理论,构建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之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揭示了平台使用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和组态路径,结果发现:用户、平台、社会三个维度的8个变量均显著正向影响使用满意度;内容质量在提升或削弱用户使用满意度方面发挥了基础性和普适性的作用;高使用满意度组态路径可归为用户主导型、用户-平台主导型、平台-社会主导型三类路径,而低使用满意度组态路径可归为平台抑制型和用户-社会抑制型两类路径。据此,文章从三维联动、内容质量、复杂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平台使用满意度提升的建议,以期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5;No.288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智化赋能的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屠增辉;刘淼;徐建春;许炜;陈小丽;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学服务的建设理念和实践路径正在经历着转变,而这种转变带来了数据安全风险、技术实施瓶颈、应用成效欠佳、数智素养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教学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的解决方案,并依托此方案设计了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的架构。之后,文章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介绍了其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情况,具体涉及统一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教学活动智能分析系统的开发、数字化全景教室的打造、教学保障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等。文章对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的研究,可为高校数据安全化管理、教学体系化服务、校园数智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35;No.288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