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云真;许晨晨;王玥;
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数字化转型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范式,但既有研究对多要素协同作用机制及其非线性赋能路径的探讨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文章首先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组态效应分析模型。之后,文章进行了组态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组态路径有4条(H1~H4),可归为内生驱动型、环境优越型、战略引领型三类,建议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创新校园数字生态、夯实数字规划来发挥中小学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分层组态路径有8条(A1、B1、B2、C1~C5),存在区域的异质性,其中城市地区主要通过数字化战略规划和数字化价值认同、县级地区主要通过组织机构和数字化创新应用、乡村地区主要通过人员数字素养和组织机构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议通过开辟发展新赛道来助力学校走出特色转型道路。文章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小学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间复杂关系的认识,可为实现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35;No.287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赵一婷;唐烨伟;王福浩;庞敬文;方东玲;
以智慧教育引领课堂模式改革,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与之相适应的师范生教学胜任力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智慧课堂环境下师范生的教学胜任力也亟需被重新审视和界定。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智慧课堂环境下师范生教学胜任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理论审视;之后,结合政策文件、文献梳理和行为事件访谈提炼了师范生智慧课堂教学胜任力的关键要素,并运用德尔菲法对要素进行了修订;最后,形成了由7个一级要素和27个二级要素构成的师范生智慧课堂教学胜任力双螺旋模型,并确定了该模型的要素权重。该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支持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职前教师的培育和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并可用于指导师范生智慧课堂教学胜任力的培养与提升。
2025年03期 v.35;No.287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周欣;王耀斌;贺相春;
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深入探究并分析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对技术挑战、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文章依托统一接受和使用技术(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PLS-SEM分析结果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便利条件和自我效能感对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进一步正向影响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数字化教学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且影响效应最强。而fs QCA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四条激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路径,在这些路径中数字化教学意愿和自我效能感是两个重要的前因变量,这弥补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相对不足。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证依据。
2025年03期 v.35;No.287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汪存友;南慧丽;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落实“双减”工作、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22年3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间国内主流应用商店中“智慧中小学”APP的用户评论语料为数据源,采用主题挖掘和情感分析技术,重点分析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用户评论量趋势、关注话题和情感态度。研究发现,平台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资源建设任重道远、功能性服务亟待提升、用户情绪比较消极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丰富平台资源、完善建设体系,优化软件交互、提高运维服务,加强培训宣传、增强用户粘性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赋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迭代升级和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35;No.287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梦;王玥;汪基德;郝兆杰;
作为教育数据的生产者与受益者,在线研修中教师的隐私决策制约数据要素流通效能。既有研究因未系统解析群体隐私感知异质性,导致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度防护倾向,抑制教育数据的价值转化。为此,亟需构建隐私治理框架实现数据效用与权益保护的协同优化。文章首先运用隐私计算理论的基本变量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教师隐私感知类型划分为评估平衡型、收益导向型、整体疏离型三类。随后,文章引入变量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隐私共享应对偏好的组态类型(包括互利式、折中式、裹挟式)和隐私保护应对偏好的组态类型(包括对抗式、选择式、警觉式)。研究发现,教师隐私应对行为存在悖论,其中风险规避并非核心诱因,而先前经验对其决策影响较大,且共享偏好受情境影响显著。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教师在隐私问题上的独特诉求和行为偏好,旨在为制定更具个性化的隐私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为平衡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新视角。
2025年03期 v.35;No.287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