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理论观点

  • 理想与现实之间:审慎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教学的“麦当劳化”

    肖林;

    随着数字化场域与教育语境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教学出现了一种吊诡的“麦当劳化”现象。这种“麦当劳化”现象以效率至上、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控制性为核心特征,引发了教学实践中形式与结果的偏离、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个性与同质的风险、自主与受制的悖论等“理性化的非理性”困境。为此,文章深度剖析了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和负面影响,揭示其背后技术限度与管理思维的双重交织、技术理性与质性判断的迟滞冲突、技术依赖与复杂现实的背离失衡、技术意向与主体自由的深度博弈等多重成因。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先行、厘清边界、意识觉醒、机制牵引四个维度,提出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构筑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的秩序体系;从模糊混沌到清晰明确,推进数据智慧与人文情怀的和谐共生;从盲目崇拜到理性审慎,优化素养导向下技术赋能的教育服务;从零和博弈到良性互促,打造数字技术赋能主体成长的生态圈等系统化的规避路径,为打破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教学“麦当劳化”牢笼,推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2025年10期 v.35;No.294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挖掘的方法论研究——因果推断方法的理论探讨与应用建议

    王磊;柴唤友;郑勤华;陈丽;

    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揭示因果性规律能够为科学培养学生、实施有效干预提供关键依据。近年来,因果推断方法蓬勃发展,成为了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其与机器学习方法的结合,能够为挖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提供关键的方法支撑。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介绍了因果推断方法的主要思想、基本类型、分析流程与常用工具,指出因果推断的核心在于通过创造条件对比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变化,从而判断某一因素对结果的真正影响。之后,文章阐释了因果推断方法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挖掘研究中的优势。最后,文章从理念引领、数据驱动、引擎赋能、人力支持、实践应用等角度提出了因果推断方法在学生综合素质规律挖掘研究中的应用建议,以期更准确地揭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为深化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理解、优化教育实践与决策、推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10期 v.35;No.294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数智化赋能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构建的隐忧与推进策略——基于技术现象学视角

    赵磊磊;刘睿;吴小凡;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数智化赋能的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逐渐成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技术现象学视角切入,可从文化渗透、利益共生、空间临场、资源生成四个维度厘清数智化赋能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内在逻辑。然而,数智化实践也面临诸如算法霸权对乡土知识体系的符号性征用、意向性冲突加剧多元主体的缺位与惰性、具身性协同空间缺位阻碍城乡教师情感交互、资源生成陷阱抑制城乡教师专业认知发展等隐忧。对此,需凸显人文浸润与文化认同,创设价值融通的城乡知识共生场域;强化责任伦理与对话,构建指向意向性调节的数字治理体系;摆脱交互缺失困局,拓展情境模拟与边缘化参与的混合式学习空间;细化资源供给层次,完善城乡教育资源的智能发掘与评估机制,从而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年10期 v.35;No.294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生成式人工智能

  • 大语言模型赋能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吴玲娟;

    当前,英语口语教学受输入匮乏、互动不足、反馈滞后与情感焦虑困扰,效果不尽如人意,生成式人工智能恰好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基于此,文章首先将大语言模型引入英语口语教学实践,建构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机协同英语口语教学框架;然后,文章通过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验证该教学框架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及学生的态度;最后,文章分析了大语言模型赋能英语口语教学的价值意蕴。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破解口语教学低效难题提供新范式,对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口语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价值。

    2025年10期 v.35;No.294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AI智能体能提升学习效果吗?——问题导向思维视角下学生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效果研究

    李梦兴;刘妍;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关于深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证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尚未结合AI智能体探讨人机协同环境下深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文章以设计思维理念为基础,围绕跨学科主题设计了问题导向思维视角下AI智能体赋能的项目式教学实验,采用准实验研究法,旨在探讨问题导向思维设计策略和AI智能体应用对学习者深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AI智能体支持的教学过程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深度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学习投入度;问题导向思维视角下AI智能体支持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提问深度和知识留存率。文章提出基于最近发展区和问题思维链条的人机协同教学设计策略,推动“师-生-机”三元协同融合,为AI智能体赋能教学的推广应用提供新视角和实践指导。

    2025年10期 v.35;No.294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GenAI支持的元认知调节学习中人智交互行为建模及分析研究

    尹兴翰;叶俊民;于爽;刘清堂;罗晟;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已经在支持学生的元认知调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现有研究尚未关注GenAI支持的元认知调节学习中学生与GenAI的交互行为模式。为此,文章开发了GenAI支持的元认知调节学习系统,并开展了教学应用实践。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多次学习任务中学生与GenAI的交互行为进行建模,文章发现GenAI支持的元认知调节学习中学生与GenAI的交互存在四类不同的模式:活跃型、稳衡型、渐离型及脱离型。活跃型和稳衡型的学生比渐离型和脱离型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他们的元认知调节行为序列也更为丰富和完整。文章的结果可为GenAI支持的学习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5;No.294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大模型多智能体的模拟课堂实训能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和表现吗?

    宛平;顾小清;

    当前,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训作为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面临真人模拟课堂缺乏真实互动与动态反馈、难以复现真实课堂情境等挑战,大模型多智能体凭借其对复杂社会场景的模拟能力,成为突破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训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首先以虚拟学生、关键事件和设备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实训环节为组织框架设计了基于大模型多智能体的模拟课堂环境设计框架。然后,文章采用单组实验设计招募27名师范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训,探索师范生在模拟课堂实训过程中的教学效能感和表现。研究表明,模拟课堂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但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效能感待加强;师生互动以师范生为中心,学生主动性不足;模拟课堂互动与认知成效获认可,教学策略转化待提升。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其他需要高模拟实训环境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设计参考。

    2025年10期 v.35;No.294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从狂拥走向理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师集体教学反思深度

    梁友明;王陆;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对于教师教育领域的变革前景已受到广泛关注,然而GenAI“能否”以及“如何”影响教师集体教学反思深度的实证研究仍存在较大缝隙。为此,文章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开展准实验研究,使用协方差分析对GenAI介入影响教师集体反思深度的差异进行独立性检验。之后,对使用过GenAI的研讨小组进行聚类分析及滞后序列分析,识别出“GenAI高反思深度组”与“GenAI低反思深度组”的行为序列差异。最后,使用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对GenAI导致反思深度产生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enAI引领教师集体深度反思,“情境化迁移-结构化语言提示-证据链驱动决策”机制联合触发教师的反思性思维是关键驱动因素;教师对GenAI的认知不足、面临信任危机,以及反思自觉不足和能力浅表化三重困境影响集体教学反思深度;亟需通过加强对GenAI工具的科普、发挥人机互补优势以及帮助教师培养反思性思维等方式突围。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进一步优化GenAI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路向。

    2025年10期 v.35;No.294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教学研究

  • 中小学人工智能大单元教学设计:理解为先的模式构建

    柯清超;何柳明;黄鑫翔;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人工智能领域涉及的概念知识体系十分庞大,仅通过简单的操作体验或编程任务教学,难以帮助学生实现对人工智能核心概念的认识和深刻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提出了以“理解为先”的人工智能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并通过实际教学实践对“理解为先”的人工智能大单元教学设计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初步验证。然后,文章通过对A、B两个班级的准实验对比研究,发现采用“理解为先”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分解、抽象、模式识别、算法设计、迭代等关键能力方面显著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最后,文章提出了适用于中小学人工智能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建议,旨在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以推动科学教育加法的高质量落实。

    2025年10期 v.35;No.294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中信息技术STEAM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证研究

    张佳;郑燕林;曹帅;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国内外研究中针对在高中学段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参考框架、参考案例仍然较少,创造性思维目标的培养遇到困境。针对此,STEAM学习活动因其项目式活动的易操作性和有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可行路径。基于此,文章构建了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STEAM学习活动设计流程框架,基于该框架设计教学案例并开展了准实验研究检验实际效果。研究验证了所构建的STEAM学习活动设计框架的有效性,证实了高中信息技术STEAM学习活动设计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积极作用,旨在延伸STEAM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扩充STEAM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整合的操作案例。

    2025年10期 v.35;No.294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AI驱动的智适应学习系统设计何以有效?——基于对近十五年来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的元分析

    马志强;张冰儿;Jing Ning;

    智适应学习系统能够实时追踪学情状态、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与活动路径并同步提供适应性反馈,为规模化教育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由于新的AI技术与动态推送策略正加速迭代演进,有必要对智适应学习系统关键技术路径与推送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阶段性梳理和总结。基于此,文章以近十五年(2010~2024年)来关于智适应学习系统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元分析方法探索了智适应学习系统中技术框架、推荐策略、研究情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智适应学习系统实现的关键在于构建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画像关联的非线性模型;相较于导航智适应,使用工具智适应和内容智适应的推荐策略能更精准地匹配学习者的需求;研究学段与研究学科的有效适配是智适应学习系统设计和优化的重点。基于此结论,文章提出AI驱动的智适应学习系统的有效设计建议,以期构建更为智能、精准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新一代学习支持环境。

    2025年10期 v.35;No.294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创新应用

  • AI时代高校教学新范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

    周宇;张紫徽;洪波;杨清元;陈文智;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从“实验探索”向“实际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其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成了全新的技术生态,可支撑大规模个性化教学实践,这对高校教学范式的重塑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通过对教学范式发展历程的梳理,提炼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四个教学范式的核心维度。之后,文章提出了以知识图谱为核心的“K-CPS”智能技术链路,并在此支撑下设计了高校教学新范式的实践框架。最后,文章以浙江大学为例,进行了高校教学新范式的实践探索。文章指出,高校教学新范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虚实融合的混合式弹性教学模式,提供层次递进的多模态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维教学评价,可为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思路。

    2025年10期 v.35;No.294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AI驱动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解攀科;郭伟秀;吴绍靖;廖莉莉;宁敏;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持续深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理念日益盛行,师生对智慧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传统智慧校园服务系统功能繁杂、易用性不足,高度依赖于人工服务,且面临智慧校园人员队伍建设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难题。为此,文章首先从智慧校园的师生智慧服务需求出发,设计了由智能服务入口、智能服务前台、智能服务中台、智能服务基座构成的AI驱动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之后,文章从业务落地、智能融通两个角度提出了AI驱动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的建构路径,以推动AI驱动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的构建。最后,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进行了AI驱动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的应用探索,介绍了典型的应用场景,并验证了AI服务助手的应用效果,发现智慧校园服务体系在AI的赋能下作用显著。文章对于AI驱动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的研究,可为AI融入智慧校园的应用拓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2025年10期 v.35;No.294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全息教室:一种沉浸式的虚实融合学习空间——以山东大学为例

    贾祥成;赵玉宝;李俊鹏;黄晓丹;王超;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模拟仿真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全息教室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沉浸式的虚实融合学习空间,全息教室具有超写实、高沉浸、强交互、易共享的特点,有助于增强远程教育的临场感和沉浸感,但当前关于全息教室的建设与应用尚存不足。基于此,文章首先从概念与出现、技术支撑两个方面,阐释了全息教室“是什么”“怎么实现”的问题。之后,文章以山东大学为例,阐释了全息教室的架构及其功能。最后,文章从实践场景、教学应用、应用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山东大学全息教室的应用实践,指出全息教室能够实现与线下面对面授课同水平的学习体验和等质的学习效果。文章对于全息教室的探索,可为远程沉浸式学习空间的建设和远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10期 v.35;No.294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