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本期专稿

  • 融合智能技术:塑造教育的未来形态——第29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25)述评

    舒杭;曹政皓;刘文平;马志强;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正以强劲的势头塑造教育的未来形态。而第29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25)的召开,擘画了AI赋能未来教育的蓝图,并构筑了AI与教育融合的多元形态。在此背景下,文章聚焦GCCCE 2025的4场主旨报告和476篇会议论文,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大会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文章发现,从宏观层面来看,4场主旨报告从教育的价值重塑与发展路向、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行动路径两个层面描绘了AI赋能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从微观层面来看,476篇会议论文围绕“GenAI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及其治理”“智能时代下师生的素养培养及其测评”“技术赋能跨学科设计与多元能力培养”“数智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与策略分析”“游戏化教学对学习体验和成效的影响”“技术支持的教育评价与智能反馈机制”六个议题展开,系统性地呈现了AI与教育融合的多元形态。基于上述发现,文章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提出融合智能技术塑造未来教育的建议,以期为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形塑未来教育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5;No.293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观点

  • 计算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隐忧及其消解策略

    张家军;方庆圆;

    计算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教学应用,催生了“计算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计算教学以教学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为基础,旨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计算教学涉及硬件层面与软件层面的数字化革新,其价值意蕴在于扩展了教学主体的交往视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丰富了学生的拟真学习感知,并使教学评价更加立体科学。但不容忽视的是,计算教学也存在情感缺场、权力僭越、现实脱域、理性偏倚等现实隐忧,导致出现了师生关系浅表化、教学场域透视化、教学感知模糊化、教学评价符号化等问题。对此,应通过情理互融、边界厘清、现实复嵌、理性拨正等策略来消解计算教学的现实隐忧,以引导计算教学走上以人为本、技术向善之路,为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2025年09期 v.35;No.293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历史变革视角看国内外分层教学的发展

    刘敏;刘美凤;林如意;胡琳琳;方圆媛;

    分层教学作为实现教育个性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已引起教育实践者的广泛关注。理解分层教学的发展变革史,有助于合理研判和规划分层教学的发展路径。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国外分层教学的发展变革史,指出其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期、沉寂期、恢复期、深化期四个阶段。之后,文章梳理了我国分层教学的发展变革史,指出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低潮期、恢复期、繁盛期五个阶段。文章认为,国内外分层教学都经历了从兴起、低谷再到复兴、繁盛的“马鞍型”发展历程,分层教学的兴起和发展始终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更迭、技术条件的革新紧密相连。最后,文章剖析了国内外分层教学发展变革史对分层教学发展的启示。文章的研究可为我国分层教学实践提供历史借鉴与理论支持,并推动分层教学高质量的发展与教育个性化的实现。

    2025年09期 v.35;No.293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智能教育

  • 人机协同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季瑜;钟明轩;吕思妍;李通德;詹泽慧;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机协同环境虽为学习提供了多元支持,但也易引发元认知懒惰,因此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维持学习主体性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尚缺乏适用于人机协同环境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测评工具。为此,文章首先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人机协同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框架。之后,依托此理论框架,文章通过学生访谈与专家咨询编制了初始测评量表,并通过条目分析、效度检验、信度检验形成了包含6个维度、21个题项的人机协同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测评量表。最后,文章进行了此测评量表的应用,其面向348名大学生的实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达到了良好水平;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受年龄段、学生类型、AI使用经历、GenAI使用频率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受性别、专业因素的影响。文章的研究拓展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在人机协同环境中的应用,为学习者能力评估与学习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35;No.293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进行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测评?

    肖敏;刘哲;胡静;刘胜男;田爱丽;

    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对学校数智化转型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有效测评工具的缺乏,导致系统性的能力诊断、大范围的实证调查和精准化的培训干预面临阻碍。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模型的建构与迭代过程。之后,依托5.0版的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模型,文章编制了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测评量表,并采用信效度检验和Rasch模型分析对量表进行了质量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兼具良好的结构效度与收敛效度,信度表现优异,与被试数据适配良好,题项鉴别度高且难度差异适中,能够精准表征“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这一核心构念。基于检验结果,文章对相关题项进行优化,得到改进版的“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测评量表”并进行了应用,证实此量表能够系统、稳定地测评当前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的核心特征。文章开发的测评工具可用于当前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的有效诊断,并有助于提升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的研究水平与培训成效。

    2025年09期 v.35;No.293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编程教学的成效研究

    赵路瑶;杨现民;兰颖;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在编程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明晰其对编程教学成效的影响,对于破解编程教学难题、提升编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文章探究了GenAI支持对高中编程教学成效的影响,通过构建并实施GenAI赋能的编程教学模式,发现:在编程态度维度,GenAI赋能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编程信心,但对编程价值感知和编程兴趣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在编程知识维度,GenAI赋能可以显著促进学生掌握程序理解知识和情境问题解决知识,但对编程基础概念知识的掌握促进效果不明显;在编程能力维度,GenAI赋能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代码实现能力和作品创新设计能力,但对代码组织与作品实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学生对GenAI使用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存在性别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GenAI赋能相关的研究启示,以期为推动GenAI与高中编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5;No.293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数字化

  • 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理论模型及应用

    郑智勇;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催生教育基因重组,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跃迁为基础教育新基建的核心构件。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技术应用本身,普遍存在技术决定论倾向,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模型揭示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的结构维度与应用。为此,文章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解构了教师能力进化的数字基因图谱,探究了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核,认为其体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工具和资源,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链”与“过程”,创造、设计并实施新颖、高效、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学习环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创意扩散”指标分类与作用路径,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维度、15个二级指标和41个观测点的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理论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测评量表中各维度的权重。最后,文章通过对全国8省(市)1357名教师的调查,将该理论模型应用于实践,初步验证了其可操作性与有效性,以期为我国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的实证探索和教师教育变革提供新视角。

    2025年09期 v.35;No.293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化与创新环境何以影响教师成长?——基于省级数据的fsQCA分析

    管恩京;翟瑞瑞;李秀丽;黄月;姚菁晨;吴宏宇;

    在数字时代,教师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针对数字化与创新环境对教师成长影响的研究尚显不足,阻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深化。为此,文章基于勒温场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从组态视角探讨了影响教师发展的多路径协同机制。研究发现,教师高质量成长依赖多要素协同而非单一环境因素,存在数字化与创新合作协同驱动型、数字化与创新氛围协同驱动型、内外向创新环境协同驱动型三类路径;这些路径通过多重互动与整体联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高质量成长。文章通过揭示数字化创新环境下教师成长的复杂机制,旨在为政府部门与高校优化教师政策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v.35;No.293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院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等级测度

    张栋科;郑子艳;付勇;

    当前,构建职业院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已成为研判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现状、规划转型路径、提高转型效益的热点和难点。基于此,文章首先从数字化准备、实践、效果3个基本维度,通过BTM主题聚类、Q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和55个观测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文章将职业院校数字化成熟度分为初始、模仿、规范、优化、成熟五级,对每个指标及观测点的相应等级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从实践应用出发,提出了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法的职业院校数字化成熟度测度方法。文章通过研究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水平的表征方式,旨在系统描绘各院校转型图谱,从而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院校精准施策进而持续改进提供可操作的行动路径。

    2025年09期 v.35;No.293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学研究

  • 面向信息科技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关注什么?——基于83篇相关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逯行;张硕;

    在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进程中,跨学科教学成为弥合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鸿沟的关键路径,而信息科技课程因涉及多门学科,天然具备跨学科教学的优势。基于此,文章将面向信息科技课程的跨学科教学作为切入口,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了83篇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探究了面向信息科技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哪些核心维度的问题,并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这两个一级维度的核心关注点进行了分析。文章发现,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教学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核心关注点均有所转变,对此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教学需在培养目标转变、活动设计升级、学习支持转向、学习空间重构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并实现以上核心维度的协同演化。基于上述发现,文章提出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改进路径,以期为信息科技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指导、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聚焦且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为区域和学校教研部门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5;No.293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持续性动机驱动的小学项目式学习:关键因素与数智优化

    苏瑞;袁磊;

    项目式学习具有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性强、信息技术工具多场域嵌入、学习资源连续性供给、学习情境时空延展等特点,这就对中小学生持续参与项目式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探索小学生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持续性动机的影响因素,文章聚焦小学生群体的项目式学习持续参与行为,通过混合研究范式,结合扎根理论、德尔菲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包含自主性、有用性、满足感、趣味性、难易度五个关键影响因素的“小学生项目式学习持续性动机的影响因素模型”。此外,为了强化小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持续性动机,文章提出小学生持续参与项目式学习的数智优化策略,包括平衡“自主性”与“难易度”、重视核心知识与概念的跨学科融合应用、关联现实应用与及时反馈等,以推动数智技术与项目式学习的有机融合,并为国内本土化的小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5;No.293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在线教育

  • 考虑多维偏好与知识结构的多目标学习路径优化

    王剑;佘政;

    当前,随着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学习路径优化已成为引导学习者高效学习、避免学习迷航的重要手段,但现有基于知识结构的学习路径生成模型在偏好特征表达和寻优能力方面仍显不足。为此,文章综合考虑学习者在学习热度和难度方面的短期偏好,构建了融合多维偏好与知识水平的学习者画像并建立了知识结构图,进而设计了基于该图的多目标学习路径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群体智慧筛选相关知识单元,避免路径陷入局部最优;同时采用基于精英策略与浓度约束的蚁群优化算法,有效平衡认可度、热度偏好和难度偏好等目标。为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文章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运筹学”课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认可度且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路径,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实施的学习路径优化方案,在提升学习效率和优化教育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9期 v.35;No.293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宇宙教学中教师的虚拟触摸互动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基于情感联结视角

    冷雄辉;杜平;卢思轶;高庆;

    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融入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精神知识,而元宇宙教学会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是现阶段存在的共识性问题。如何利用元宇宙教学感官赋能技术加强师生的情感联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文章通过四项实地情境模拟实验,探究了元宇宙教学虚拟触摸互动对学生学习意愿的主效应、中介和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不发起虚拟触摸互动,教师发起虚拟触摸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意愿;情感联结在虚拟触摸互动对学生学习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场认知风格在虚拟触摸互动对学生学习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高等教育系统数字化建设和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元宇宙教学策略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启示。

    2025年09期 v.35;No.293 126-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