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生成式人工智能

  • 教育AIGC核查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研究

    孙发勤;彭雨;冯锐;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适配性、价值偏差和学术不端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AIGC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文章借鉴新闻学中“事实核查”的理念,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涵盖“安全无害”“真实可靠”“科学规范”“表达客观”“认知适宜”的五维度教育领域AIGC核查框架。该框架构建了由事实层、认知层和价值层组成的三层核查体系,不仅实现了对教育AIGC内容的全方位质量评估,还详细阐述了各层核查的具体目标、内涵及实施方法,并指出单纯事后核查存在局限性。文章不仅为构建可信的教育AIGC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更提出了包含可信数据源供给、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增强、人工智能与人类教育价值观对齐的系统性实施路径。

    2025年08期 v.35;No.292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校如何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一项基于国外高校14份GenAI应用指南政策文本的质性研究

    王兴宇;陈恺;

    作为人工智能的新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如何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议题。为此,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外11所高校发布的14份GenAI应用指南政策文本进行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的数据分析,形成了高校GenAI应用路径模型。此模型通过“价值引领”建立共同理解、“条件保障”打造支持环境、“教育创新”奠定知识基础、“审查评估”规避潜在风险,全方位、立体化地描绘了高校应用GenAI的现实图景。之后,文章依托此模型,借鉴国外高校的GenAI应用经验,提出我国高校的GenAI应用策略,以回应“高校如何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题,并为我国高校实现数字时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8期 v.35;No.292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大语言模型赋能的创意写作:应用框架与案例实践

    卢淑怡;褚乐阳;王浙栋;陈向东;

    当前,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在语言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潜力日益显现,其中创意写作作为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正面临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资源匮乏、评价模式单一等现实挑战,LLM的发展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文章从世界知识、涌现能力、心理理论、思维链、硅基样本等角度分析了LLM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LLM的创意写作应用框架,以通过多媒体创意激发和交互式创意激发相结合的形式,在写作过程中融入动态分析与个性化反馈。基于此框架,文章开发了相应的LLM4Writing平台,并在上海市S小学开展了为期5周的案例实践。案例结果表明,在LLM的技术赋能下学生在创意构思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写作兴趣与创意潜力得到了有效激发。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LLM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推动写作教学模式创新和写作教学质量提升。

    2025年08期 v.35;No.292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吗?——基于39篇实验与准实验研究文献的元分析

    钱莉;李文昊;顾庭轩;王小寒;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以其独特的生成性、创造性和适应性对教学和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作用存在争议,制约了其在教育实践的广泛应用。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24年6月前有关GenAI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39篇实验和准实验研究文献(60个效应量)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GenAI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中等偏大的积极影响(g=0.623);与其他学科相比,GenAI更能提升医学学科的学习效果;GenAI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随着样本量增加而减弱;持续多次使用GenAI比一次性干预更能促进学生学习,但不同干预时长下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内容生成、评估反馈和混合应用方式,会话交互式GenAI应用最广且最有效;GenAI适用于各学段和不同学习者群体。基于上述结果,文章建议从学科特色、场景差异、合理干预、情境适配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作用,以助力GenAI教育应用落地。

    2025年08期 v.35;No.292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GenAI介入的同伴对话反馈对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杨宁;李晓璠;马子璘;林岚;

    同伴对话反馈是协作学习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在理论上有助于消解在对话反馈时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元认知能力薄弱以及教师即时指导缺失等问题,从而强化同伴对话反馈进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但该结论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为此,文章对发生在小学科学大单元学习过程三个阶段的1000条同伴对话反馈文本进行滞后序列分析和认知网络分析,探究GenAI介入的同伴对话反馈质量及其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结果显示,GenAI的介入深化了同伴对话反馈的过程,在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反思与争论”和“接受与评价”迭代循环的特征;同伴间的高水平争论有助于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教师的协同可以增强GenAI介入同伴对话反馈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作用。最后,文章探讨了GenAI介入的小学生同伴对话反馈机制,可为推动GenAI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v.35;No.292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数字化

  • 教育数据叙事赋能师范生教学反思的实证研究

    吴忠明;刘明;苏逸飞;李倩;

    当前,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反思方面普遍缺乏有教育价值的个性化指导与反馈,尽管以自动评课为代表的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为此带来了新机遇,但已有方法难以有效引导深度反思。为此,文章基于教育数据叙事方法,尝试探索如何从多模态教育数据中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深度反思反馈:首先,文章构建了多模态学习分析视角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框架,实现师范生教学试讲视频中多模态教学技能数据的自动化提取与评价。随后,文章基于教育数据叙事方法,设计并实现教学反思仪表盘,采用准实验法对比了17名师范生在使用该系统前后的教学反思文本,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升经历、分析、评价和收获总结层面的反思文本写作广度与深度。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智能技术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多模态教育数据的有意义价值转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v.35;No.292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演变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高铁刚;宋雨晗;王心怡;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建设是基础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政策与制度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针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变迁的研究尚显不足。为深入探析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的生成、维系与变迁规律,文章以时间维度和历史情境为基础,梳理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的演变历程,阐释了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演变的阶段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分析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演变的结构驱动、主体行为和路径依赖方式,总结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的成效,揭示了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的演变机理,旨在为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高质量政策创新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35;No.292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在线学习

  • 人机协同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关键特征、分析模型与实践进路

    蒋艳双;许宗嗣;逯行;朱立新;

    学生参与度既是衡量数字化课堂应用成效的“晴雨表”,也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随着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人机协同教学和多模态学习分析为学生参与度的精准测评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此,文章对人机协同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进行了多模态分析,首先剖析了人机协同中学生参与度多模态分析的关键特征,主要表现为提高可解释性、增强通用性、提升精准性。之后,文章构建了包括环境系统层、互动形态层、模型生成层的人机协同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多模态分析模型。最后,依托此模型,文章设计了人机协同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多模态分析的技术路线,并参考此技术路线所揭示的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从计算方法创新、教学形态重塑、教研模式变革三个角度提出了提升人机协同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实践进路。文章对于人机协同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数字时代人机协同教学的组织效率,并为切实提高学习成效与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8期 v.35;No.292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在线学习表现预测模型研究:基于智能学业测评系统的数据分析

    冷静;吴子豪;都洋岚;卢弘焕;

    随着智能学业测评的广泛应用,其在教学反馈和数据处理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但背后的建模与预测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为此,文章首先系统地回顾了智能学业测评与学习表现预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演进,据此界定研究目标与方法论框架;然后,文章以552名学生长达三个月的练习数据与324名学生的考试数据为样本,经数据处理后筛选并组合与最终考核成绩关系较密切的预测变量;接下来,文章构建逻辑回归、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四类预测模型,并通过准确率、精确度、AUC等指标评估其性能;最后,文章采用装袋、提升及随机森林三种集成策略进行模型优化,发现集成学习显著提升了预测性能,其中Boosting对神经网络的增益最大,精确率提升11.2个百分点。结果表明,文章所构建的在线学习表现预测模型兼具高预测准确率、可解释性与易操作等特点,可为精准化学习诊断与即时教学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2025年08期 v.35;No.292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会话的知识图谱研究

    杨延;赖淑宁;

    协作知识建构会话分析是理解协作互动、知识建构与创生等动态过程的关键。为揭示协作知识建构的知识创生规律,文章将知识图谱分析作为现有会话分析方法的补充,进行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会话的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首先,文章设计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会话的知识图谱构建框架。之后,文章将此框架应用于真实协作情境,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此框架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文章通过协作群体知识建构与创生特征分析、协作学习者个体知识发展特征分析,挖掘出了任务流程导向、观点整合导向、问题解决导向三条群体知识生产路径,发散型、聚合型、网络型、螺旋上升型四种群体会话发展趋势,以及领导型、边缘型、普通型三类学习者的知识发展特征。最后,文章提出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实施策略,以提升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效果。文章的研究可为协作知识建构会话分析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并进一步拓展了知识图谱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智能学习分析提供了方法支持。

    2025年08期 v.35;No.292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教学研究

  • 复杂性科学视阈下课堂行为分析:能为逻辑与可为路径

    苏林猛;孔德宇;朱珂;韩佳;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对课堂行为的分析与优化。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捕捉教学行为的非线性与涌现性本质,而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分析课堂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此,文章首先遵循置入多维性、正视复杂性和构筑整体性的课堂行为分析原则,构建了微观、中观、宏观三层嵌套的复杂性科学视阈下课堂行为分析的能为逻辑模型。之后,文章应用仿真模拟法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包括采用VaSSTra方法呈现课堂行为的分析逻辑,并借助仿真软件Netlogo呈现课堂行为的变化轨迹。在此基础上,文章依托能为逻辑模型,提出复杂科学视阈下课堂行为分析的可为路径,包括以辩证看待行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以交互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调控保障教学的顺畅性与有效性。复杂性科学视阈下课堂行为分析的能为逻辑与可为路径可被用于诊断教学问题、优化决策支持、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为深化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论参照和实践指导。

    2025年08期 v.35;No.292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以知识脉络融合事理逻辑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研究

    李通德;詹泽慧;李婷婷;郑琳琳;季瑜;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而事理逻辑呈现知识建构主体的交互过程。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深度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脉络并分析其背后的事理逻辑,将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过程提取出来,已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研究方向。为此,文章首先以梳理课堂教学知识脉络为主线,同时融合事理逻辑,构建了以知识脉络融合事理逻辑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之后,文章在一节“失重与超重”高中物理智慧课堂中进行了该框架的教学应用,验证了该框架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文章指出,借助该框架能清晰呈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脉络及其背后的事理逻辑,能揭示重要知识点及其演化过程、教学事件显著转换序列等课堂教学特征。文章创新了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教学应用,可为智慧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025年08期 v.35;No.292 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教学视频中教师面部表情一致性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黄雪玫;童梦洁;王君杰;吴长城;皮忠玲;

    教学视频凭借易获取性、双通道呈现的特点,已成为在线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面部表情被认为是设计教学视频需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以往研究虽然探讨了教师一致的面部表情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但缺乏对教师交替变化的面部表情如何影响视频学习的研究。对此,文章设计了教师情绪效价感知、学习效果、注意分配、注意波动四个指标,通过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眼动实验,探究了教学视频中教师面部表情一致性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观看教师面部表情一致积极的教学视频后,学习者感知到了教师更多的积极情绪、学习效果更好、对学习内容区投入的总注视时间更多而对教师区投入的总注视时间更少;在视频学习的前期,教师面部表情一致性均不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区和教师区投入的注视时间,但在视频学习的后期,学习者在观看教师面部表情发生变化的视频时会比观看教师面部表情一致积极的教学视频时对学习内容区投入更少时间、对教师区投入更多时间。文章的研究揭示了教师面部表情动态变化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为在线教学视频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所得研究结论可为提升远程教育质量、优化教师视频录制策略提供参考,也给教学实践带来了重要启示。

    2025年08期 v.35;No.292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