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本期专稿

  • 数字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认识、新命题和新路径

    侯怀银;王钰捷;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算法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生产正逐步进入一个以人机共生、数据驱动为核心,多模态交互为特征的数字时代。这给知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条主动脉,表现为主体间性的人机交往范式正重塑生命的表征形态、信息的碎片化在不断消解人的整体性、数字技术在教育生态系统的深度嵌入带来价值隐忧。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数字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命题,包括以自主性为导向的本体转向、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中凸显中国立场、“物理-精神-虚拟”三重空间交织下重塑知识境域。为此,数字时代在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知识生产者要做好数字资源的提供者、数字技术的使用者、数字技术的控制者,通过构建集体智能系统推动教育数字资源有效供给、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人机协同知识生产效能、健全技术治理机制保障知识生产质量。

    2025年07期 v.35;No.291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教育数字化

  • 迈向“人技知融合”:欧盟包容性数字教育的治理困境、策略与启示

    荆洲;王帅杰;杨启光;

    欧盟历经30余年的包容性数字教育(Inclusive Digital Education)实践为消解教育系统性排斥、包容特殊群体、弥合数字鸿沟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技术与教育的深刻互动中影响着欧盟乃至全球教育体系的变革。但是,当前欧盟的包容性数字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其成员国实践普遍面临外部支持欠缺且技术本体成熟度低、通用学习设计实践失位且师生数字素养薄弱、知识霸权与传播路径单一化等困境。对此,欧盟推行了一系列治理策略,其核心特征是促进“人技知融合”,依循I-TPACK框架可分为三个维度,即增强顶层设计、中观部署与微观改革的系统性,构建数字包容导向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体系,构建无障碍且参与感强的包容性数字知识体系。以此为鉴,中国的包容性数字教育应重点从贯彻I-TPACK治理理念、优化包容性数字教育平台、培育师生包容性数字素养、建设包容性数字教材体系四个方面,探索本土化的教育改革路向,为包容、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强国建设赋能。

    2025年07期 v.35;No.29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治理研究

    耿乐乐;田培瑶;

    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和领跑者,美国已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以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多样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微观系统、全流程数字管理系统联动的中间系统、多领域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的外层系统、立体化政策与制度保障的宏观系统。然后,文章从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领域、治理机制四个关键维度解析了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治理。最后,文章根据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全面分析得到启示,提出适应我国数字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生成式人工智能

  • 大学生使用GenAI的典型特征与群体分类

    李艳;许洁;杜梦冉;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探究大学生使用GenAI的典型特征和群体分类,有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为其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服务。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名浙江省Z大学的本科生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开放-主轴-选择”三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从使用的目的、使用的程度、技术信任度、技术的定位四个维度总结出大学生使用GenAI的典型特征:以辅助学业为主,以生活娱乐为辅;少数通过多种途径深入探索,多数受社会影响浅表使用;多数较为信任促进使用,少数存在怀疑引发担忧;大学生认为GenAI既是个性化的搜索工具,也是情感支持的虚拟学伴。根据这些典型特征的不同组合,文章将使用GenAI的大学生群体分为积极探索者、效用获取者、怀疑保守者三类。最后,文章提出差异化的GenAI教育干预建议,以期为GenAI更好地助力大学生学习并有效地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GenAI教育应用的未来:基于改进后的BERTopic工具的主题建模

    胡艺龄;陈煜;何雨桐;顾小清;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及其应用的加速渗透,为全球人才竞争格局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其引发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知识、定义学习。囿于视角与方法的局限,目前针对GenAI赋能教育的综述研究尚未充分挖掘文本之间的深层语义,也未建构系统性的应用框架。对此,文章探索性地从结构调整和算法选型两个方面对自动化主题建模工具BERTopic进行改进,设计了改进后的BERTopic主题聚类流程,并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后的BERTopic的主题聚类效果。应用改进后的BERTopic工具,文章从主题核心特征、演变趋势和层次关系三个方面剖析了GenAI教育应用的主题聚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建构了GenAI教育应用的主题模型。文章的研究对主题建模工具进行了探索性应用,拓展了GenAI教育应用的视角,可为推动GenAI赋能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GenAI赋能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培养——以“跨科三问”智能平台为例

    夏亮亮;姚菁晨;陈莉莉;王华珍;董艳;

    跨学科教学素养是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关键,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可为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文章设计了一门培养在职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实验课程,并以自主开发的GenAI工具——“跨科三问”智能平台为例,探究了该平台对在职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影响和在职教师的使用体验。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跨科三问”智能平台能够显著提升在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此外,实验课程学习后,在职教师GenAI应用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升,且对“跨科三问”智能平台的接受度较高,倾向于后续继续使用该平台。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GenAI赋能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培养的建议,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思路。

    2025年07期 v.35;No.291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基于GenAI的项目教学对中职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影响

    李梦;邵元君;周潜;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正在通过高效、便捷的交互方式重塑传统课堂互动模式,然而这种交互是促进还是抑制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从人机协同的视角出发,设计并实施了基于GenAI的项目教学,并采用准实验法对两个班级共58名中职学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干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心流体验、自我效能等内在心理感受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认知负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中职院校在项目教学中有效整合GenAI提供证据支撑,并为智能时代的教学创新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教学研究

  • 纸笔可以被替代吗?——基于屏幕书写与纸笔手写的对比实验分析

    张晓梅;项怡帆;邱琲;田雪松;钟志贤;

    近年来,大学生持笔在平板上书写笔记的做法日益流行,但这是否意味着屏幕书写可以替代传统纸笔手写尚无定论。为解决此问题,文章以6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模拟课堂讲授环境的实验一和模拟讲座环境的实验二,并在这两个实验中开展了屏幕书写与纸笔手写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文本分析,文章发现:屏幕书写的效率高于纸笔手写且倾向于做更多的笔记和标注,形塑了新的信息存储与书写表达文化;屏幕书写和纸笔手写在学习效果上的表现相当,但屏幕书写的价值还体现在技术体验本身;屏幕书写削弱了笔记篇幅和笔记标注数量对学习效果的预测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受笔记系统“功能过剩”的干扰;大学生对屏幕书写的技术接受是乐观的,对于“替代纸笔”的判断则保持理性。综合上述结论,文章指出:屏幕书写存在技术赋能与负荷过载的“二元悖论”,屏幕书写与纸笔手写应当在功能互补中持续共生。

    2025年07期 v.35;No.291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如何开展深度学习驱动的多特征学生注意力评估?

    于昊文;张玲;李刚生;付东飞;

    近年来,深度学习驱动的学生注意力评估成为推动智慧教育变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现有的学生注意力评估模型普遍存在评估维度单一、模型适应性弱、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为此,文章首先设计了“‘人脸检测→表情识别+头部姿态估计与疲劳度检测’→学生多维度特征融合”的多特征学生注意力评估路线。之后,文章选取面部表情、头部姿态、疲劳度作为注意力评估的核心指标,实施了深度学习驱动的多特征学生注意力评估并对学生注意力进行了精准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多特征学生注意力评估路线为指导,构建了深度学习驱动的多特征学生注意力评估模型。最后,文章利用课堂实录数据,从时序分析能力和评分准确性两个方面验证了此模型的应用效果,发现此模型能有效捕捉并精准刻画学生注意力的动态变化情况、能及时反映因认知生理机制或教学情境因素引起的注意力动态衰减规律,并且具有较高的评分准确性。文章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纵向延伸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横向扩展,创新了“AI+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5年07期 v.35;No.291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大学生同伴互评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李新;张艺铧;刘婷玉;杨现民;

    随着同伴互评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同伴互评质量受到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注。然而,当前研究大多聚焦单一因素对同伴互评质量的影响,通过厘清小组特征以及多重因素对互评质量的共同作用与联动效应,成为提升同伴互评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文章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预设型条件(性别比例和先前知识)、促进型条件(教师干预)、内驱型条件(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对结果变量(同伴互评质量)的联动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互评活动受多重条件的共同作用,性别比例是影响互评质量的预设型条件,教师干预是提高同伴互评质量的关键促进条件,先前知识不是高质量互评活动的核心要素。由此,文章提出提升大学生同伴互评质量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并为构建开放、包容、高效的互评环境提供支持。

    2025年07期 v.35;No.291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应急管理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探索: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

    郭雪松;赵宇;

    促进应急管理学科发展与课程创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应急管理人才,是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高校应急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灾害情景难以真实还原、应对策略的长期效果难以生动展示等成为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问题。为此,文章首先在分析课程现实需求、教学特点与创新思路的基础上,以参与式建模思想引领参与式教学理念,形成了以“情景模拟-思维交互-知识涌现”为主要逻辑的应急管理类课程参与式教学的理论模型。然后,文章结合课程教学案例,应用虚拟仿真系统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进一步探索了应急管理类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路径,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实施环节,以期为应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成效提升和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07期 v.35;No.291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教育评价

  • 技术何以赋能教育评价?——基于“工具-主题-效力”整合分析的视角

    蔡旻君;张书琦;

    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是智能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议题,政策支持对于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实践有着显著影响。在已有的政策研究中,“工具-主题-效力”整合的三维框架是一种有效的分析视角。基于此,文章首先构建了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政策分析的三维框架,之后采用综合内容分析法、TF-IDF算法、LDA主题建模、PMC指数模型等方法,对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显示:当前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政策主题覆盖全面,但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存在不均衡性,整体呈现出重供给、轻需求的特征;政策效力整体表现良好,但在政策措施和可操作性等指标上仍有提升空间。根据此结论,文章建议通过合理配置政策工具、优化内部结构效能,加强过程评价引导、提升评价实践效力,鼓励技术工具研发、解决关键卡脖问题,构建交叉课程体系、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健全技术应用法规、引领评价规范发展等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以期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融合多模态数据的教师网络研修发展增值评价研究

    炕留一;史晓雪;朱珂;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网络研修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为全面捕捉并精准呈现研修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性与增值性特征,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模态数据的教师网络研修增值评价方式。采用此方式,结合对增值评价内涵的分析与网络研修交互特性的考察,文章构建了包含评价研究主体层、数据层和方法层的评价设计框架。依托此框架,文章开展了融合多模态数据的教师网络研修发展增值评价:通过认知网络分析研修者的话语数据,揭示认知结构趋于结构化、系统化;通过AI测评系统分析研修者的行为数据,发现其教学行为变化具有滞后性;通过Python分析研修者的成绩数据,发现正增值高于负增值。此研究结果不仅为研修者提供了个性化成长镜像,而且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融合多模态数据的教师网络研修发展增值评价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

    2025年07期 v.35;No.291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在线智慧教育平台运行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践——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例

    王宁;徐竟祎;陈旭;陈梦;

    作为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在线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为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学习型强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亟需建立有效的运行监测系统以提升管理效能。为此,文章首先梳理了在线智慧教育平台运行监测的现状和问题,之后创造性地提出了“采-治-评-用”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逻辑,设计了运行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包含“五层两体系”的在线智慧教育平台运行监测系统。最后,文章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例,验证了在线智慧教育平台运行监测系统在平台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呈现和科学决策方面的实施成效。文章设计的在线智慧教育平台运行监测系统能有效提升平台的运行效能,并可为教育数字化治理提供可推广的技术方案,对于推动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025年07期 v.35;No.291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