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艳;许洁;杜梦冉;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探究大学生使用GenAI的典型特征和群体分类,有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为其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服务。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名浙江省Z大学的本科生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开放-主轴-选择”三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从使用的目的、使用的程度、技术信任度、技术的定位四个维度总结出大学生使用GenAI的典型特征:以辅助学业为主,以生活娱乐为辅;少数通过多种途径深入探索,多数受社会影响浅表使用;多数较为信任促进使用,少数存在怀疑引发担忧;大学生认为GenAI既是个性化的搜索工具,也是情感支持的虚拟学伴。根据这些典型特征的不同组合,文章将使用GenAI的大学生群体分为积极探索者、效用获取者、怀疑保守者三类。最后,文章提出差异化的GenAI教育干预建议,以期为GenAI更好地助力大学生学习并有效地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胡艺龄;陈煜;何雨桐;顾小清;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及其应用的加速渗透,为全球人才竞争格局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其引发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知识、定义学习。囿于视角与方法的局限,目前针对GenAI赋能教育的综述研究尚未充分挖掘文本之间的深层语义,也未建构系统性的应用框架。对此,文章探索性地从结构调整和算法选型两个方面对自动化主题建模工具BERTopic进行改进,设计了改进后的BERTopic主题聚类流程,并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后的BERTopic的主题聚类效果。应用改进后的BERTopic工具,文章从主题核心特征、演变趋势和层次关系三个方面剖析了GenAI教育应用的主题聚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建构了GenAI教育应用的主题模型。文章的研究对主题建模工具进行了探索性应用,拓展了GenAI教育应用的视角,可为推动GenAI赋能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夏亮亮;姚菁晨;陈莉莉;王华珍;董艳;
跨学科教学素养是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关键,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可为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文章设计了一门培养在职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实验课程,并以自主开发的GenAI工具——“跨科三问”智能平台为例,探究了该平台对在职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影响和在职教师的使用体验。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跨科三问”智能平台能够显著提升在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此外,实验课程学习后,在职教师GenAI应用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升,且对“跨科三问”智能平台的接受度较高,倾向于后续继续使用该平台。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GenAI赋能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培养的建议,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思路。
2025年07期 v.35;No.291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李梦;邵元君;周潜;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正在通过高效、便捷的交互方式重塑传统课堂互动模式,然而这种交互是促进还是抑制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从人机协同的视角出发,设计并实施了基于GenAI的项目教学,并采用准实验法对两个班级共58名中职学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干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心流体验、自我效能等内在心理感受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认知负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中职院校在项目教学中有效整合GenAI提供证据支撑,并为智能时代的教学创新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35;No.291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