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金松;
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可能遭遇的危险,文章围绕"学生是谁"、"何种角色"和"如何存在"这三个问题,分别追问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属性、反思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权利的实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存在被物化的可能,学生可能再次成为学校教育中的被塑造者,学生的主体权利可能会被隐蔽式剥夺。为消除这些潜在的危险,文章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巩固学生主体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探讨,以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2021年01期 v.31;No.237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杨绪辉;沈书生;
当前学习文化领域对社会叙事研究的漠视,可能导致人工智能学习文化走向异化的深渊。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社会叙事视角下文化生成的一般原理,即在个体层面,社会叙事为人们提供了感悟生活境遇、理解新技术内涵的基础;在群体层面,建构集体记忆能够将个体的语言行为提升为广泛的文化现象。接着,文章从社会叙事的传播学、语言学、发生学三种生成机制,阐释了其对人工智能学习文化成型的推动作用。随后,文章揭示了社会叙事影响下人工智能学习文化在技术和文化方面蕴藏的潜在危机。最后,文章指出学习者可从技术工具、资源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四个层面调整未来学习文化的基调,消解叙事泡沫的负面影响。文章的研究不仅能帮助学界厘清学习文化生成及其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可以促进教育人工智能及其学习文化的合理发展。
2021年01期 v.31;No.237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张敏;王朋娇;孟祥宇;
人工智能和5G技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导致信息获取同质化,从而使大学生陷入个人与技术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加剧认知体系的固化。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信息茧房"的研究现状;随后,文章从信息过载、选择性的接触心理和技术负效应的角度剖析了"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信息茧房"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破解"信息茧房"的路径,即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内化能力、计算思维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并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视角来探讨智能时代的"信息茧房"问题,有助于引导并帮助大学生"破茧而出",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所裨益。
2021年01期 v.31;No.237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杨九民;艾思佳;皮忠玲;喻邱晨;
为探究教学视频录制过程中教师出镜对教师的作用,文章以60名准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实验,设计了出镜与不出镜两种教学视频录制模式,并记录其脑电信号,探究其专注程度、放松程度、应激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差异。研究发现:尽管相较于不出镜教师,出镜教师更紧张,但其教学效果却更好。此外,文章还访谈了10名一线教师对教学视频录制过程中教师出镜的态度和看法,发现:出镜授课对教师教学心理和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相应的证据支持和理论支撑,教师可以运用出镜授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未来此方式也可拓展至在线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
2021年01期 v.31;No.237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肖睿;刘千慧;尚俊杰;黄文彬;
在线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缺乏实时指导,其学习效率与最终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自动评测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实现及时干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文章以"课工场"平台上"WEB前端开发"课程为例,选取参与该门课程的14名学习者的1011个学习回合,以8种学习活动特征来表征学习付出,以回合成绩表征学习成果,并采用层次聚类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课程的学习回合可以划分为4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学习效率,即低效型、低中效型、中高效型和高效型;评测学习效率可以反映学习者的全程学习状态,并与线下的教师记录相对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动评测的结果了解全体学习者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课程,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的自动评测还可以作为个性化学习分析的依据,成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重要部件。
2021年01期 v.31;No.237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黄贵懿;
学习成果认证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学习成果认证与区块链技术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系统。随后,文章介绍了系统各层的功能及其实现,包括逻辑层和数据层中复合型区块链账本、成果档案、优化BFT共识算法等创新设计,以及呈现层和应用层中认证管理、智能合约管理和学习成果的查询分析等模块功能。最后,文章阐述了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构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系统的构建,为解决开放教育环境中学习成果的认证难题、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2021年01期 v.31;No.23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孙飞鹏;于淼;汤京淑;
为解决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迷航问题,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词汇应用能力,文章首先梳理了信息技术促进词汇学习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学习资源推荐技术存在的问题。随后,文章设计了汉语水平考试(HSK)三级词汇的学习资源、10种关系及其特性和优先级,构建了本体,提出了推荐流程,并参考Jena框架,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汉语词汇学习资源推荐系统。最后,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了推荐系统的学习体验评价,结果表明:学习者对推荐系统的满意度较高,认为推荐系统可促进汉语词汇的学习。基于知识图谱的汉语词汇学习资源推荐系统能够提升汉语词汇的学习效率,实现汉语词汇学习规模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2021年01期 v.31;No.237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刘震;张敏;周峰;
疫情期间,为响应清华大学提出的"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号召,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推出了"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以云课堂的形式开展在线教学实践。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梳理了云课堂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接着设计了包含三个模块(即前端、中台、后端)和一个平台(即清华终身学习平台)的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随后,文章介绍了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满意度和应用效果,总结了其特点和实践经验,并反思了其不足。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云课堂教学系统"一个中心、三个着力点"的构建思路。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的设计与实践可为高校继续教育在线教学的组织运行与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推动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2021年01期 v.31;No.237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李天宇;
基于STEAM教育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新时代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新途径。文章聚焦于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深挖STEAM教育融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融合视角、项目视点、人文视域三个维度,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最后,文章在"机器会思考吗"一课中进行了基于STEAM教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应用。将STEAM教育融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有助于改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偏航问题,助力培养智能时代的人才,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2021年01期 v.31;No.237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3 ] - 陈鹏;
设计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设计思维可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提供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技术教育中开展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的机遇和必要性;接着,文章以"设计"为核心理念,提出了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框架;随后,文章以"设计更好的学校"课程为例,进行了框架的实践应用;最后,文章就未来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将技术与数学、科学、工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基于真实的设计挑战开展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1年01期 v.31;No.237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杨玉辉;董榕;张紫徽;张宇燕;张雪;
新冠疫情下,如何减轻教师的教学组织负担、实现传统课堂的在线授课、保障在线教学质量,成为了全球高校规范、有序开展正常教学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文章首先系统分析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网络学习空间演化进程。随后,文章借鉴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要素,构建了包含管理、教学、评价三个环节的"学在浙大"网络学习空间。最后,文章呈现了此空间在浙江大学全校范围内的在线教学应用,结果表明,此空间能高效支持在线教学,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后疫情时代,此空间将在继续教育、开放教育以及终身学习领域更大程度地发挥远程教学的价值,并为下一代智能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个性化教学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01期 v.31;No.23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杨素娟;
如何确保在线直播课程的教学成效,是当下在线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师范生"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遵循学生中心、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和工作成果导向的基本理念,借鉴探究社区模型理论和学习环境设计相关理论,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从学习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两方面展开在线直播课程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参与度,确保在线直播课程的学习成效。文章的研究可为在线直播教学和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
2021年01期 v.31;No.237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陈会民;田慧君;王孙禺;
为了更好地支持全球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设在清华大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推出了计算机微专业国际项目。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微专业国际项目的实施情况,随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项目学习者的基本信息、选课情况,并从学习规模、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课程评价等方面验证了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文章阐述了计算机微专业国际项目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项目开展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在线学习服务,为应对全球疫情危机,构建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提供参考。
2021年01期 v.31;No.237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